海绵城市建设与土工合成材料(一):海绵城市的概念与内涵
来源:昆明路迈土工合成材料制造有限公司 时间:2017-08-15 浏览:6958
什么是海绵城市
2012年4月,“海绵城市”的概念首次在《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》中提出;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的讲话中强调:“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,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,建设自然存积、自然渗透、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”。而《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——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(试行)》以及仇保兴发表的《海绵城市(LID)的内涵、途径与展望》则对“海绵城市”的概念给出了明确的定义,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,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“弹性”,下雨时吸水、蓄水、渗水、净水,需要时将蓄存的水“释放”并加以利用。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。
海绵城市的内容
总体来说,海绵城市的建设主要包括3方面内容:保护原有生态系统;恢复和修复受破坏的水体及其他自然环境;运用低影响开发措施建设城市生态环境。
海绵城市技术基础设施除了自然河流、湖泊、林地等外,城市绿地应当受到高度重视。在满足绿地功能的前提下,通过研究适宜绿地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和指标、规模与布局方式、与周边汇水区有效衔接模式、植物及优化管理技术等,可以显著提高城市绿地对雨水管控能力。
根据2014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的《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——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(试行)》中的解释,低影响开发,即指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,通过生态化措施,尽可能维持城市开发建设前后水文特征不变,有效缓解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径流总量、径流峰值与径流污染的增加等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可以通过对雨水的渗透、储存、调节、转输与截污净化等功能,有效控制径流总量、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。
海绵城市的技术措施
从城市的功能来划分,海绵城市建设涵盖建筑与小区、城市道路、城市绿地与广场、城市水系四个方面。具体技术按主要功能一般可分为渗透、储存、调节、转输、截污净化等几类。
各类低影响开发技术又包含若干不同形式的低影响开发设施,主要有透水铺装、绿色屋顶、下沉式绿地、生物滞留设施、渗透塘、渗井、湿塘、雨水湿地、蓄水池、雨水罐、调节塘、调节池、植草沟、渗管/渠、植被缓冲带、初期雨水弃流设施、人工土壤渗滤等。
低影响开发单项设施往往具有多个功能,如生物滞留设施的功能除渗透补充地下水外,还可削减峰值流量、净化雨水,实现径流总量、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控制等多重目标。因此应根据设计目标灵活选用低影响开发设施及其组合系统,根据主要功能按相应的方法进行设施规模计算,并对单项设施及其组合系统的设施选型和规模进行优化。
图1 透水铺装 图2 绿色屋顶
图3 下沉式绿地
图4 生物滞留设施
图5 渗透塘